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

活動名稱: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當媒體被國家收買時,我們怎麼辦??

目的:

我們認為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中堅份子,不但反映著時下年輕人的價值,同時大學生的想法與價值是不受任何商業與政治力量的牽引,更能反映出社會中超我的中立價值觀。然而,政治與商業對新聞的置入性問題其議題反映在多方面,不單單只是傳播,在環保、社會福利等諸多社會議題過去往往受到政府進行新聞性的置入,使得諸多議題的多元面向無法呈現,而此,讓這些議題間接性的受到壓迫。

因此,反對新聞收買並不單純只是一個傳播議題,他更是一個社會議題,因此,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在推動反對新聞收買聯盟時就一直強調,反對新聞收買與置入的議題倡議除了要讓一般社會大眾瞭解外,更有必要深入校園,讓校園裡的大學生瞭解到政府與商業新聞的收買對於民主社會體制的健全與發展乃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是悄悄的扼殺這個社會言論的多元性。

雖然,今年一月立院通過採購法,明確規範政府不得做新聞置入性行銷,使得此問題嚴重性得到舒緩,然而,我們認為新聞性置入的問題並不能算是完全獲得解決,因為,我們深信那一隻看不見的手隨時有可能再度復辟,基於此,我們認為擴展大眾與社會的認知有其急迫性,因此,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與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計畫分別在社區大學與大專院校舉辦反對新聞收買講座,目的就是在拓大大眾的認識,同時累積監督能量,嚴防那隻看不見的手再度復辟。


  在校園講座部分,上半年我們與政大樂山關注讀書會與世新大學新聞人報社合作相繼在在政大、世新、師大與清大舉辦四場校園講座。由於講座地點侷限於北部,因此不少中、南與東部的朋友建議我們可以將此講座的範圍擴大至非北部以外的地區。

  在經過數月的籌劃後,媒觀與記協規劃了四場講座分別在中、南、東部舉辦,我們希望藉由擴大講座的舉辦區域,不但讓更多人認識到置入性行銷的問題外,同時,我們將以地方記者進行與談對象,從地方記者的觀點說明,現在的置入性行銷,地方政府如何不顧法令規範,運用更細緻的手法進行新聞的收買。

因此,下半年度講座我們預計從九月開始到十二月,共計舉辦四場分別希望與靜宜、文藻、東華、文化之大傳科系與通識教育進行合作,我們希望,透過講座不但可以讓年輕的學子意識到置入性行銷對民主政治的危害外,更希望可以藉由講座的擴大舉辦,可以讓公民意識與公民對媒體識讀的能力能更加的提昇及深化。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反收買新聞講座:文化大學)「噴射機」反新聞置入的一年 黃哲斌促爭話語權

「噴射機」反新聞置入的一年 黃哲斌促爭話語權

(轉載自:目擊者電子報
http://mediawatchtaiwan.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19.html#more
黃哲斌認為,政府在法律規範下,已暫時減少進行新聞置入,但像美麗灣渡假村等商業團體仍大舉使用新聞置入自我包裝。(宋小海攝)

文/宋小海(目擊者電子報記者)


去年辭去報社職位抗議新聞置入現象的黃哲斌,歷經一年後,12月16日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邀請,在文化大學新聞系進行〈一年了,我們再看置入性行銷〉演講,並引用「土徵條例」、「美麗灣」等時事關鍵字,除了比較目前政府及企業在新聞置入的差異,並指出反對新聞置入歷程與公共議題的關連,而每個人都可在主流論述之外,思考取得、展現自己的話語權。

黃哲斌回憶說,去年12月12日他正式離開中國時報,隔日在部落格開始撰文,寫下「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希望揭露台灣新聞媒體的置入行銷現象,而在網友的建議下,借用當時的連續劇《夜市人生》,開始了「業配人生」第一集。



接著他在一個月寫了整整20篇,而進展也超過預期,除了100多位新聞傳播學者公開呼籲抗議政府不該做置入行銷,記協、媒觀等團體結合超過200多個民間團體組成「反收買新聞聯盟」,而朝野兩黨迅速表態出乎黃哲斌意料之外,並在今年一月通過了預算法修正案,政府不得再用公部門預算購買新聞。

黃哲斌分析目前台灣媒體的市場新聞學導向、媒體供過於求現狀、廣告量萎縮等情形,致使「業配新聞」在一家媒體獲利後其他媒體群起效尤。他以花博為例,光是去年第四季,台北市政府花在新聞購買的金額就超過1億元,除了蘋果日報較少外,幾乎各報及電視台都有這樣的新聞。

黃哲斌指出,新聞價值是浮動、比較而來的,但一旦廣告主委刊「頭條新聞」,它即是廣告,編輯台就失去了自主權,廣告價格取代新聞價值,並排擠其他新聞,並將嚴重傷害編輯台的自主、讀者知的權力,以及新聞對於政府、企業的權力制衡關係。

對於國內外公關界行之有年的「置入性行銷」,黃哲斌說,他並非反對所有置入性行銷,而是反對「新聞置入」行銷,而歐美國家也已明訂新聞及兒童節目不得置入行銷。


五關鍵字歸納一年心路

黃哲斌說,回顧一年來的「業配人生」,他自己有五個關鍵字。首先是在文化大學已是第「75」場關於反新聞置入的演講與座談場合,他認為這些活動意義,在於讓不同領域人士甚至是高中生,開始理解為何不該新聞置入,只要多一個人瞭解並帶給他身邊的親朋好友,就有正向力量抵銷目前媒體、政府及企業的不當作為。

接著黃哲斌的關鍵字分別為「懶人包」、「土徵條例」、「美麗灣」,詮釋如何爭取話語權、詮釋權及對話權的過程。對於網路文化習慣中,將不同出處的網路連結或資訊,蒐羅在一篇網路文章的「懶人包」,黃哲斌則表示自己也會針對重大議題,貢獻自己微小的努力,找了更多比他分析、現場目擊或報導,匯集整理「懶人包」,透過網路傳播,讓人們可以在主流媒體與政府人物的話語背後,聽到另一面的聲音,而「土徵條例」及「美麗灣」,也是黃哲斌已整理過懶人包的關鍵字。

《土地徵收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行政院版逕付二讀後,12月13日各地農民、學者及青年學生等支持民間版本者於立法院靜坐抗議。最後行政院版條文全數三讀通過。(宋小海攝)






















列為關鍵字的「土徵條例」,剛在黃哲斌演講前3天,由立法院通過行政院版本的,而遭民間團體批評無法杜絕土地浮濫徵收現象,是「假修法、真騙票」。黃哲斌指出,像最近「土徵條例」或是文建會《夢想家》爭議,可以看出今年政府對政策爭議,相較於去年的國光石化、EFCA等議題,已經較不敢對此進行包裝美化的新聞置入報導。

美麗灣」則是企業透過媒體積極從事新聞置入案例。黃哲斌指出,美麗灣渡假村是設於台東海岸的飯店,據說將於年底營運,因此透過聯合報系進行置入行銷,幾乎每週都有,標示聯合線上企劃╱美麗灣提供,但內容是一味地講美麗灣的好話。「其實它是一個環保紀錄非常差的飯店,甚至被台東環保聯盟控告過好幾次,法院都判決飯店敗訴不能再蓋,可是我們偉大而神奇的台東縣政府還是繼續讓它蓋。」

而最後一個關鍵字則是日前剛宣佈離開主播台的中視主播「沈春華」,則是因傳出沈春華不再願意配合業配新聞而離開的訊息,透過臉書社群傳播又經報媒轉載。黃哲斌認為,此消息是否正確有待商確,但至目前為止,許多電視新聞及專訪、平面媒體的美食、生活及消費新聞版面,業配新聞依然充斥,而沈春華的離開也的確顯示台灣目前媒體工作環境依然惡劣。


採訪報導 職業倫理還是公民權利 

與會的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前天母合眾國社區雜誌發行人方儉則表示,過去在聯合報、民生報等媒體工作,當時是廣告主搶著要擠上媒體版面,而現在即使修法禁止,其實許多記者頭上還是有「廣告業績」壓力,若不要新聞置入,媒體是否有其他營運模式?面對現在新聞業的狀況,方儉則認為記者應自身透過記者協會等組織建立在職進修及認證制度,建立職業倫理,讓記者在也能以個人身份工作。

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陳慧蓉則認為,記者專業是個議題,採用像律師等行業的同業公會模式認證制度也許可行,但公民記者或一般民眾又該如何自行採訪資訊,這與現今「公民記者」趨勢有所矛盾。

方儉補充回應道,記者對於自身職業保護有其必要,而非讓渡給國家或媒體老闆,從業人員又為何不能自己定義?僅管許多重大新聞事件並非由專業記者揭露引起迴響,但從業人員應該讓職業有其自尊與榮耀。


廣告喬裝新聞 新聞需廣告見報

陳慧蓉另以「樂生運動」在12月15日的廣告為例,因為所有新聞對樂生報導版面、時間有限,逼得參與運動者必須再去買廣告,但它本應該是新聞、公共議題,而在新聞版面卻看到的是業配廣告內容,如此情形記者該怎樣跟經營權抗衡,拿回新聞專業?

樂生保留自救會指出運新莊機廠邊坡工程,已導致樂生新、舊院區多處裂痕,恐將造成走山危機。左圖為自救會於11月24日前往監察院陳情,演出捷運工程造成人民被活埋的行動劇。(宋小海攝)右圖為樂生運動者於12月15日所刊登的廣告(翻攝自蘋果日報)。




「以前報老闆的喜好,以及廣告部的利益考量,都還要經過記者、主管與總編輯這幾關。」黃哲斌回應說,就算沒有了業配,政府、企業當然還是會試圖影響操弄媒體,但為什麼會更加「業配新聞」深惡痛絕,是因為它更赤裸直接地用金錢購買新聞,新聞工作者連掙扎、衝突或妥協的空間都不見了,新聞最核心的價值都已泯滅。


將剩下七條跑好

對於新聞工作者如何爭回自主權,黃哲斌也認為主流新聞媒體仍然有影響力,需要有想法的人投入,雖然新進工作者發言空間當然少,但仍可表達不喜歡業配新聞;如果十條新聞遇到三條是業配,就把剩下七條跑好,甚至主動關心其他同業不會關心的議題。

黃哲斌認為,自己認為台灣的主流媒體很難有劇烈改變,現在有許多例子,越來越多的新聞工作者是在體制外揭發重大議題,產生影響力,不過體制內的角色也仍重要,還是可善用場域發出聲音。

主持人文化大學新聞系講師夏士芬說,其實大學院校等機構宣傳研究成果,也存在購買教育新聞頭條的情形,而連知識分子都使用這樣的手法,等於是只要有錢就有話語權。面對現在記者在組織內部很難有自主權,期待媒體改革團體能集結鬆散人民力量,促進民眾對政府及企業的討論。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反置入校園講座2011年最終場:文化大學


一年了,我們再看置入性行銷

一年了,從黃哲斌與媒改學者們發起的反置入性行銷將近一年了,在這一年裡面,究竟是否還有置入?或是說,我們的新聞與政治及商業之間的界線是否越來越清晰,或是越來越模糊?

同時,在這一年的時光裡,我們看到了預算法修正通過了,暫時遏阻了政治力量的進入,但是,政治力量卻用廣編特輯的變種方式滲入,同時,美食廣告或是美食新聞、地產廣告或是地產新聞,這些區分在這一年中也沒有清晰過(或是說,從來沒有清晰過)。

因此,12月16日,我們在乘著噴射機滿一年又三日的時候,我們在陽明山的文化大學舉辦了這一場講座,我們將邀請黃哲斌先生與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的劉明堂先生一同來看,收買新聞的一年回顧與未來的展望。

延伸閱讀:
1.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
http://blog.chinatimes.com/dander/archive/2010/12/13/579524.html

2.反新聞收買運動大事記:從《預算法》修法後半年來之回顧
http://www.mediawatch.org.tw/node/1605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反置入校園講座2011年下半年度場次調整

各位朋友,大家好:
反置入行銷運動從去年開始至今已將近一年,這一年來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與台灣新聞記者協會陸續辦了記者會與多場的反置入校園講座,在此先向支持我們的朋友說聲感謝。

同時,也要跟南部的朋友說聲抱歉的是,原訂下半年於文藻所舉辦的講座因故取消,對此,我們除了深感抱歉外,同時,未來若我們再次舉辦講座,我們必將南部場次做為我們活動的首站。

最後,感謝大家的支持,造成大家的不便也煩請大家見諒。

祝好

反置入校園講座工作小組  上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反置入校園講座2011年下半年度場次

第一場:
時間:10/18(二)13:00-16:00
地點:靜宜大學任垣樓國際會議廳
主題:新聞採訪經驗-談新聞廣告化現象
內容:
1.以自身採訪經驗出發,談新聞發展現況所帶來的工作上的變化
2.與長官溝通以及新聞判讀是否有大部份落差
3.地方業配情形。
講者:
張瑞楨(自由時報)
神秘嘉賓(邀請中)
主持人:李明穎(靜宜大學大傳系助理教授)
協辦單位:靜宜大傳系


第二場:
時間:未定
地點:文藻
主題:媒體工作的理想與現實
內容:對有些人新聞人來說,記者是個充滿理想的行業,然而都商業與國家力量悄悄進入媒體進型收買時,他們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作出權衡。
講者:鄭超文(聯合報,邀請中)

第三場:
時間:11/7(一)14:00-16:00
地點: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的國際會議廳
主題:從地方媒體經營現況,談媒體工作者想象。
內容:
台灣後山-花蓮,人口數字僅十萬人的城市,卻擁有三份頗具規模的地方報。但地方經營媒體所面臨的現況以及現實與理想間,如何取得生存之道?身為未來的新聞工作者的我們是否可以改變目前的現狀。
講者:
劉嘉泰(中央社花蓮記者)
周富美(記協執委)
主持人:孫嘉穗(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副教授)
協辦單位:東華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

第四場:
時間:12/16(五)10:00-12:00
地點:文化大學
主題:除了國家,還有誰在收買媒體?
內容:新聞置入除了政府收買媒體之外,另一方面,我們亦不能忽視商業力量對媒體進行置入,然而媒體經營的確需要大量資金挹注,但是否因此就提供了商業置入的合法性說法,媒體經營與媒體理念兩方的權衡標準又在哪邊,便是本次講座主題。 擬邀:
動腦雜誌社專員
黃哲斌
主持人:夏士芬(文化新聞系講師)
(地點將另行公佈)
協辦單位:文化新聞系

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台灣師範大學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台灣師範大學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台灣師範大學
時間: 2011/5/25 PM 7:00-9:00
地點:台灣師範大學 正302
講者: 
台灣師範大學大傳所 陳炳宏 教授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林朝億 會長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陳曉宜 執委

記錄:田育志

上半年度的最後一場新聞置入性行銷座談會,在五月底微涼的夜晚中,於國立師範大學的教室中舉行。首先,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執委,目前在自由時報服務的陳曉宜 分享了她自己對於新聞置入性行銷的看法,她提到置入性行銷,早期是置入到廣告或是戲劇內,而世界各國都有一個規定,就是在新聞以及兒童節目是不能置入,因 為這兩類節目是不能欺騙觀眾的。

5780119997_fb05897c54_o

之前總統大選時媒改團體曾要求候選人簽署禁止新聞置入性行銷的承諾書,但當時的馬英九只承諾簽署不做政治置入性行銷,但不承諾簽署禁止政策置入性行銷;但 是新聞置入性行銷的問題核心是形式而不是內容,新聞是媒體工作者覺得應該要被報導而被報導的東西,而不是接受了廣告的資金之後做的報導。即便是預防 SARS的政策內容,也不應該用新聞呈現,而是應該用廣告呈現。所以內容沒有正當不正當的問題,是不能用新聞的形式來呈現。

前陣子,陳曉宜也接下了撰寫新聞置入性行銷的報導,關於這段經驗,她指出當初會接下寫新聞置入性行銷的原因,不是為了要討好老闆,而是當這樣的報導 在自家報社刊登之後,怎麼還敢要求自家的記者做新聞置入性行銷呢?這就是一種體制內的抵抗,是要讓之後的同事可以比較少面對到新聞置入性行銷的要求。
而在做這個專題時花了兩個多月,因為新聞置入性行銷的辨識實在是太難了,背後的對價關係很難被發現;當時除了用新聞記者的敏感度來判斷,另一個方式則是先查閱政府的標案,在比較相關的報導呈現。
以下是陳曉宜所整裡關於新聞置入性行銷手法:
一、電視新聞報導(包括跑馬燈、SNG)
二、電視新聞節目(專題節目、政論座談)
三、報紙新聞報導(記者具名撰寫,內容與形式和新聞無異)
四、報紙座談會(政府出錢,由報社高層擔任主持人,記者是記錄,但根本沒有觀眾)
五、報紙專輯(上頭會註明專輯或是廣編特輯)

此外,陳曉宜認為新聞置入性行銷最嚴重的是已經影響了許多記者的專業認知,因為有些記者已經合理化新聞置入性行銷的行為是對的事情;甚至有媒體將新 聞置入性行銷制度化在考績當中。所以不正視這樣的問題,會讓許多底層記者對於新聞專業認知的消逝,也會讓老師在學校教了新聞倫理之後,學生出社會之後會不 知道新聞置入性行銷究竟是可以還不可以的兩難,最後就變成積非成是的問題。

最後陳曉宜更直言現在新聞置入性行銷的情況是一種新聞專業與新聞教育的危機,但不管抗爭會不會成功,都還是要保有這種抵抗意識,即便十次有九次失敗。所以每個記者在組織裡面,要保有抵抗新聞置入性行銷的意識。
接續陳曉宜的論點,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林朝億也贊同每個人都要保有抵抗新聞置入性行銷的意識。因為在報社當中都會知道誰肯做誰不肯做,所以當記者保有這樣的意識時,可能就不會被叫去做新聞置入性行銷。
林朝億接著從歷史的角度切入,列舉了新聞置入性行銷的發展歷程;政府做新聞置入性行銷,早期(2000-2001左右)是從文建會開始,因為當時有很多報紙要取消掉文藝版,讓文建會很緊張,就演變成是政府機關出資買媒體的報導,後來就越來越多的政府單位跟進。

2002年時,民進黨政府為了核四停建案和中時聯合的關係搞的不好,但又發現政府各部門的廣告經費有大部份都是花在中時聯合這兩個批評綠政府最多的 媒體上,所以想打破這兩媒體承攬過多政府廣告預算的局面。所以當時就把政府的廣告預算整合在一個統一採購的單位,而這個單位就會對於媒體的內容產生很大的 影響;同時,有許多民眾對於政府訊息的接受是很低,做成廣告的話效果不彰,但是若是將政策置入在戲劇當中時,效果就比較明顯。而當時還沒有特別討論到新聞 的置入性行銷。

而在2005年左右,在新聞置入性行銷的量忽然變很大,一來是因為2004年底的立委選舉,再來是因為2005年的縣市長選舉;例如在那段期間,就 曾有媒體經常大篇幅的報導縣市首長候選人的政策新聞報導(此時已經不是用廣告的形式了)。所以記協在2008年時,才要請總統候選人簽署不做新聞置入性行 銷的聲明。

而林朝億在結尾更大聲的指出,在世界當中,置入性行銷前進到新聞內容當中,其實並不多見,所以台灣這樣的情形其實很丟臉;新聞置入性行銷對媒體的傷害,就是政府的力量侵入了新聞自由。
5780111733_7849e003a0_o
在兩位與談人各自分享了關於新聞置入性行銷的看法後,便開放現場的參加民眾提問,以下是QA的整理:

Q1
剛剛有談到花博報導,之前有公視馮賢賢因拒絕報導,所以就只剩短短幾十天的任期;那這之間真的有這麼大的關聯嗎?
A1
陳曉宜:
我們其實不知道馮賢賢下台是否與花博有這麼緊密的關係;但是花博的確花錢買新聞的情形很嚴重,甚至已經有同業戲稱自己是駐花博記者,因為公司拿了花博的錢,所以被迫要每天都要產製一篇新聞。
陳炳宏:
嚴格說,馮賢賢下台與花博應是沒有關係。但當時的背景是因為政府認為花博是全國的大事,所以政府就發函給政府自認為的政府媒體(中央社,央廣,公共電 視),而馮賢賢拒絕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公共的媒體而不是政府的媒體,所以是否要報導花博的新聞應由專業來判斷。馮賢賢的主張的確是對的,因為像公共電視以 英文來看的話,其實是state-owned media,而不是government-owned media,state-owned media 是屬於公共的。
在國外也是這樣,難道美國的政府不想要控制媒體嗎?政客在台灣和美國都是一樣的,但是差別在於,美國民眾知道政府是不能介入媒體的,所以才有制衡的力量。台灣的人民應該要有這樣的意識崛起才對。
陳曉宜:
我還是認為媒體的自律意識是重要的,應該就算消息來源不給錢,還是會報;如果政府覺得報導的量不夠,那政府就買廣告,而不是要買新聞。

Q2
建國一百年在新聞上常常出現的報導也是置入性行銷嗎?另一個問題是連許多成年人都無法辨識了,那未來的小朋友要怎麼分辨?未來媒體識讀要加入課綱當中,是否有什麼建議?
A2
陳曉宜:
這點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的確新聞置入性行銷已經越來越難分辨了;而且這樣的情況還會造成民眾對於媒體的不信任,如果媒體短視近利為了政府資金而做新聞 置入,等於是降低的民眾對於媒體的不信任。另外,媒體識讀不只是傳播學院的學生要學,而是應該所有的學生都要學,因為對於新聞置入的反制,最重要的是主動 的閱聽人。
陳炳宏:
媒體的正常發展需要靠自律、法律、他律,其中他律就是一般民眾可以做到的,即便他律可能是一盤散沙,但是是希望之所在。
新聞置入性行銷可怕的地方,就是當每個民眾打開電視,都不相信當中的報導的話,就是台灣民主政治的崩潰(因為一般人對於民主政治資訊的獲得,多半是來自於新聞媒體)。所以台灣的媒體改革是很重要的,不然台灣就不會有民主化的一天。
林朝億:
希望不要讓一般民眾覺得,新聞置入性行銷是記者自己的道德問題,為什麼人民要去監督他,也不要覺得記者就自己辭職就好了,因為這是和民主化相關的。

Q3
記者也可能不承認是有收錢而做這則新聞報導,也有些記者會憑著自己的專業去欺負民眾不懂。那是否有更積極的方法去抑止會對抗?
A3
陳曉宜:
這種問題真的在消費記者上也很明顯;至於有什麼積極的方法,媒體至少要做到編輯部與廣告業務部要完全的分開,讓廣告歸廣告,新聞歸新聞。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清華大學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清華大學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清華大學
時間:2011/5/23 PM 2:00-4:00
地點:清華大學實齋講堂
講者:
魏玓(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桃竹苗地方新聞工作者一名 
(因業務關係講者不方便透露單位、姓名以及現場活動照片,煩請見諒)
紀錄: 沈昆賢

在政大、世新兩所傳播重鎮學校的講座結束後,我們決定離開台北,前往其他地區的學校進行交流。這次,我們來到了清華大學,並邀請交通大學的魏玓老師以及新竹的一位地方記者,以切實的經驗來告訴當地學子們置入性行銷的不妥,及其延伸出的媒體亂象。

其實,魏玓認為,置入性行銷當然是個需要吸引更多學生及社會大眾關心的議題。但政府跟社會習慣性的忽略時事議題,以及媒體只有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才進 行報導的風氣,都是造成學生不清楚置入性行銷等社會問題的原因。地方記者接續魏玓的看法,也開玩笑的表示:「你們學生多久沒看正經的新聞,可能自己都忘 了!而且清大的學生只愛看影藝消息、兇殺案,以及棒球三種新聞資訊!」他認為,這三種新聞都是帶有強烈話題性的新聞。

而從地方記者舉的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觀眾往往只偏好畫面取向、議題中心的新聞內容。「現在需要畫面需要到甚至沒有畫面就自己做動畫!」也因為這樣的需求,才會餵養媒體新聞灌水,及新聞沒有品質的壞習慣。

稍微提到媒體新聞內容的問題後,兩位講者順勢切入了核心的問題─置入性行銷。地方記者提到,他最近去報導新竹米粉節、貢丸節等沒有實質意義的新聞,都是因 為新竹市政府編列了媒體預算給大媒體,高層才會指派他們一定要去報導。當然,他認為這是相當荒謬的。「如果報導大地震完後,突然又報導了一則商業置入新 聞,教你怎麼種芭樂,那不是很奇怪嗎!?」他質疑道。無奈,政府跟企業不斷的以金錢干涉新聞倫理及記者工作自由,也連帶的把新聞品質往下拉。然而,地方記 者同時也指出,對於新聞品質的下滑,民眾本身也要負起相當責任。

他以監視器畫面充斥近來的新聞做為例子。在他的工作經驗中,許多的監視影帶都是民眾主動提供給電視台的!當媒體以這種方式餵養大眾胃口時,沒有自覺 的大眾竟然也開始助紂為虐,實在令人感到害怕。於是,在社會大眾麻痺的情況下,他就必須繼續報導兩岸合唱節、新竹市博館的開幕,甚至拍攝五次關西番茄園! 好玩又諷刺的是,就連番茄園的老闆都已經不知道還有什麼好報導的了。

在置入性行銷的影響之下,地方記者認為大量沒有價值的新聞(或者是前面提道的聳動議題導向的新聞)會擠掉更多重要的社會新聞。而除了民眾之外,記者 本身當然也是推波助瀾的角色,應該檢討。其實,新聞的價值應該在於真正對社會有助益的資訊及故事。現在的「娛樂性、聳動性」,以及服務金主的置入性新聞, 卻早已完全取代了媒體存在的實質意義了。

魏玓老師接著熱情的希望現場同學多多發表意見,並且將講座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有位同學首先問了第一個問題─究竟,媒體品質低落的新聞,是觀眾造成 的,還是媒體餵養觀眾的?「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地方記者表示。他認為,觀眾有時過於被動,對於劣質的新聞最多只會以關掉電視來抵制,卻不知 道這樣對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我們需要培養耳聰目明的閱聽人。」他說。否則的話,能夠要求改變的人不出來改變,而被餵養胃口的「麵攤中的觀眾」還是一樣 捧場的一邊吃麵一邊看著電視。「最後我們得到的結果就是雙輸!」更悲慘的是,魏玓說,除了永遠不退的政治力,商業邏輯也開始加入麻痺閱聽人的戰局。「從以 往的權力關係,媒體和企業跟政府現在是購買關係!」他更認為,購買關係比起權力關係更加難以察覺,因此也更容易麻痺閱聽人!「政府、市場,以及社會大眾的 鐵三角中,缺少了社會大眾參與的這塊角落!」魏玓呼應了地方記者所說。不過,魏玓認為,除了社會大眾要更加積極,媒體自己當然更應該主動改革自己。否則, 社會只會因缺乏正確及有用的資訊(「事實」),而更加的焦慮。

地方記者為了使現場的同學對於問題的嚴重性有更清楚的圖像,分析了更多的新聞問題以供同學參考。首先,他談到了置入性行銷是如何議價的過程。他以晚 間新聞為例,告訴我們一則70秒的新聞就可以賣出15萬的天價。「而且,在報導『某校』百年校慶時,電視台也收了不少錢喔。」幽默的地方記者說。正是因為 有這樣議價的空間,新聞台為了賺取更多利潤,常常「看有多少新聞就擴大多少,簡直就是市場導向新聞學。」另外,他也提到了現在的新聞常常為了聳動的畫面, 會不顧真實性的去安排劇情,這當然也是不對的。當日本連一間24小時播報新聞的電視台都沒有的時候,台灣卻有九間,不僅僅使新聞製作變得粗糙,也因為激烈 的競爭而使品質日益下降,造成上述的問題。

但,另一方面,兩位講者也希望同學及社會大眾「不要當偏執狂,否定所有媒體」。為了避免前面提到的「雙輸」局面,我們不能把所有的消費資訊及美食新 聞都當作置入性行銷,而應該有技巧的去修正(而不是廢除或抵制)消費新聞。魏玓認為,消費資訊是應該被報導的。然而,這類的報導首先都必須建構在記者的專 業倫理之上。地方記者接著舉例:「如果你們有機會看到日本的美食新聞,就可以理解什麼叫專業。或者,BBC一個節目叫TopGear,就正大光明、不收錢 報導優良的車種。」相比之下,台灣的美食新聞常常報導一些並不那麼美味的食物,則是背後隱藏的問題。「台灣的新聞都把專業的精力浪費在兇殺報導,外國報導 15秒的新聞,台灣則是把每個殺人細節都詳細報導,花上5分鐘!」地方記者諷刺著說。

緊接著,有同學詢問:預算法通過之後,目前的置入性行銷是否還繼續倡狂?地方記者的回答是令人樂觀的。「政府的置入性行銷目前兩個月只剩下一則 了!」他說。可惜的是,有些新聞本來具有高度的新聞價值,是記者們應該主動自發的去調查報導。但預算法通過後,卻因為NCC可能會介入調查,而使電視台不 願報導。地方記者以政府改善南埔村一案為例,指出媒體為了避置入之嫌而毫不報導,是一件可惜的事。而且,他也指出,目前電視上商業置入的新聞還是無所不 在,相較於需要公開標案的政府單位,商業的收買是無法調查的!記者必須學會根據自己的倫理標準行事,判斷新聞性的高低及對社會的重要性,來進行報導的篩 選。

時間過得很快,在不斷的提問與回應中,講座也要來到尾聲。這時,一位同學替在場的所有人提問了最關鍵的問題─究竟該怎麼面對這樣的媒體環境?魏玓首 先明確的指出,社會各個層面的識讀教育雖然無法立竿見影,卻是必要的程序。接著,他也提到了結構方面的問題改革,包括公視無法和人民溝通以及平衡商業力 量、NCC管制商業媒體的方法有所缺失,可能妨害新聞自由或是無法治本,以及媒體內容本身的不足。地方記者也說:「媒體改革這件事不會有結論,但總是會有 希望!」他也認為民眾的改變是最重要的因素,當民眾不再麻痺,願意站出來改變媒體時,大眾批判的公共力會戰勝商業侵害的力量。最後,他也給現場的學生期 許,「越高級的知識份子往往越冷漠」,但其實正該恰恰相反!大學生也應該從自己生活中去關心這些深入我們的社會問題。而從這次的講座,講者及主辦單位也希 望看到更多人因此改變觀念,更加主動的去懷疑、批判,乃至於在有力量時有足夠的意識去改變不正當的一切!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紀錄)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世新大學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世新大學

時間: 2011/5/19 PM 2:00-4:00
地點: 世新大學傳播大樓CB307
講者: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 胡元輝 副教授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陳曉宜 執委
前中國時報調查室主任記者 黃哲斌
紀錄:田育志

5755230620_550bbedf89_o

 「人的一生當中會碰到很多困局,總需要在千鈞一髮之際要做出選擇;例如在新聞上,攝影記者在事件當場遇到的選擇,是要按下快門拍下歷史鏡頭,或是 放下相機救人?而有些困局是不去面對就好像不存在,但是卻會對社會大眾造成傷害,這時該怎麼辦?去面對可能會失去新聞工作,去隱忍又可能會對社會造成負面 影響......」在胡元輝老師富有磁性的聲音中,首先以這樣的故事做為本次座談會的開頭,向大家提出了一個問題:「面對這樣的社會困局時,新聞工作者該 做什麼樣的選擇?」這也是今天座談會的討論核心。

 記者協會的執委,同時也在自由時報服務的陳曉宜首先提到,新聞置入性行銷最重要的問題,並不在內容,而是宣傳的形式;這不牽涉到政治問題,只要是 將廣告偽裝成新聞的方式,不論內容是不是好的政策,這就是一個欺騙民眾的做法;同時,新聞置入性行銷也影響了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性。而這樣的問題核心,不只 是許多政治人物搞混,連許多傳播學者也同意正當性的政策內容可以在媒體上用新聞呈現,忽略了內容與形式上的差別。

 深入探究新聞置入性行銷的缺點,陳曉宜認為對於新聞工作者的自主性還有專業性已經造成危害;但現在有許多記者卻不認為這是一種不好的方式,代表了新聞置入性行銷已經慢慢的侵蝕了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所以當許多記者認為置入性行銷是稀鬆平常的事時,才是嚴重的地方。

 另外對於怎麼發現新聞置入性行銷,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例如商業置入的話就很難有證據證明,而政府置入只能從政府標案著手,找出政府有出錢的標 案,再對比出有相應的新聞報導,所以政府的部分只能從預算法著手去規範;但即便是預算法,也無法規範到商業置入的部分,商業置入只能靠媒體自律,然而台灣 的媒體自律目前是很微弱的,這是未來要努力也是新聞教育要注意的地方。

 在陳曉宜分享關於一位業界記者對於新聞置入性行銷的看法後,去年12月才從服務十六年半的中國時報離職的黃哲斌談起他離開的這段故事。他認為每一 個新聞工作者都要有一個抵抗新聞置入性行銷的意識,而抵抗不一定要在體制外,留在體制內同樣也是可以的,只是會更辛苦而已。當初之所以會離開媒體,除了感 受到同事的被壓迫之外,同時也想藉由離開來提醒媒體同業其實有說不的可能與權利。

 同時,黃哲斌也提到,雖然到現在,新聞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已經有比較多人知道,但是仍是有許多人對於新聞置入性行銷的本質不清楚。起源於美國的置 入性行銷,其實只限於在一些戲劇電影或是運動賽事的過程當中放入一些商品LOGO。在國外的置入性行銷法規當中,所規定的最低限度,都是規定在兒童節目與 新聞節目當中不能做置入性行銷。所以黃哲斌也贊同陳曉宜說法,認為新聞置入性行銷沒有好或不好,是本來就不可以。

 根據以往在業界的工作經驗,黃哲斌認為在新聞置入性行銷當中,是用廣告價格取代新聞價值;並且,當新聞報導成為被廣告主買下業配之後,廣告主就會 要求見報的字數,而擠掉了其他記者的稿件,進而影響了新聞專業。例如花博的消息每天都見報,就是因為接受的政府的標案置入,所以必須要在特定時間內不停的 生產新聞,而扭曲了新聞的價值。

 而黃哲斌也分享了促成他離開記者崗位的契機,是去年十一月十三號,有一群阿公阿嬤北上反國光石化的事件。這則新聞當然被媒體大幅的報導,但是令人 生氣的是,當天反國光石化的報導見報後,卻有另外一個篇幅是國光石化自己的報導;當然做平衡報導是媒體的義務,但這篇報導卻是政府和大企業買下的版面,並 在當中暢所欲言的成為所謂的平衡報導,而這樣的篇幅還遠大於反國光石化的頁面。面對這樣的媒體失衡現象,讓黃哲斌毅然決然的離開了媒體工作。

 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之後,黃哲斌則進一步提出他認為新聞置入性行銷最大的傷害是:一、抵抗與防線的消失;二、勞動工作權受壓迫(當初進報社要應徵 的是記者,但是後來在業配新聞上,本來是由廣告部去拉業配,現在是讓記者自己去拉業配;造成了每個記者在監督政府的同時,還要去找政府拉業配這樣的矛盾心 態);三、 體制化與合理化的危機(在體制內擁有抵抗新聞置入性行銷意識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5754682995_4b53378d5a_o

 結束了兩位與談人的分享後,接著進行的就是現場的問答時間;以下是相關的問答整理:

Q1:請教陳記者,記者在制度內抵抗置入性行銷的情形是不一樣的,例如有些報紙把置入當成是業績的制度化,記者本身可能就比較無法抵抗,所以很想要 了解在台灣當中,有哪些媒體有這種制度性的規定?另外一個問題是,像是工研院或是農委會的新聞,其實本身也有新聞價值,那是否也可以不拿錢而做報導?
A1:
陳曉宜-
關於第二個問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業務部與編輯部完全分開,將眼光放遠,維持新聞媒體的信賴度,將有新聞價值的內容做報導,讓廣告主將預算下到廣告就好而不要下到新聞這邊來。
而第一個問題,目前就是聯合報最有制度化,除了列入業績的考量之外,每一組新聞也都有置入性行銷的配額。
黃哲斌-
就第二個問題來說,本來就應該回歸新聞的本質,如果一則新聞值得被報導值得被讀者知道,就算是一毛錢都不拿,不管是用什麼方法都要將這樣的新聞報導出來讓讀者知道;同樣的,如果一則新聞沒有價值,就算再多錢,連一個字也不應該被報導出來。
以往的中國時報還很嚴格的地步時,在編輯部編輯新聞時,廣告部是不能踏進編輯部的!
而的確在新聞置入性行銷盛行的現在,常有許多NPO/NGO團體好不容易辦了活動請記者到場,記者卻明確的表示這樣的新聞即使寫了也不會見報,要見報的話就只有付錢,而這樣的惡性循環就不斷地在媒體生態當中存在。胡元輝- 
在解嚴之前,當時的媒體生態是處於政治威權統治底下;而在解嚴之後,已經到了一個時代是認為置入性行銷有什麼關係的時期,認為經濟是大家生存的命脈,這是已經不是政治影響,而是商業影響,這時就出現了一開始提到的倫理的困局。
所以當時的選擇是決定不要繼續待在商業媒體而到公共媒體去服務,但是商業媒體仍是在台灣的體制下需要健全,這就需要體制上的改革。

Q2:有時候看到新聞的時候,會無法判斷出什麼是置入性行銷的新聞,是不是在媒體識讀的教育當中,去教授這樣的課程?
A2:
黃哲斌-
的確每個人都需要去區辨什麼是新聞置入性行銷,但是這確是很困難的,就算是連自己都只能分辨大概七成的置入性新聞,通常都是關於消費類的新聞。另外在春節期間,下最多業配的是宗教廟宇的拜拜,這真的是很難區辨的。就像是詐騙新聞一直有在演變,所以只能一直保持警覺心。
陳曉宜-
置入性新聞真的是很難辨認的,所以才要先從政府的置入下手,一來是因為商業太難辨認,再來政府又是最大的廣告主,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置入新聞會影響政策的走向。特別是在中南部的地方政府常常用置入性行銷的手法來推廣政策,這麼難分辨所以才要用法規來規範。
同時,也認為媒體識讀是很重要的,最好能變成通識課,因為閱聽人不會只有新聞傳播科系的學生。

Q3:新進記者應該要抵抗置入性行銷,但是媒體機構卻不願意教導記者相關的倫理,該怎麼辦?另一個問題是,在美國也開始出現新聞系整併的問題,台灣也有許多新聞系畢業生不進入新聞媒體工作,那是否台灣還需要新聞系?
A3:
黃哲斌-
其實沒有念過新聞專業而從是記者工作的人比較幸福,因為沒有在學校被打過預防針,長官叫你做什麼就做什麼,所以其實媒體的長官也要負上不少的責任;至於新聞系在台灣的現況,一來是認為並不能以就業當做是念新聞系的依歸,二來是認為現在的新聞科系有點太多了。
陳曉宜-
第一個是認為記者的薪資太低,再來是認為新聞自主沒有被保證,所以認為應該要清楚的論述記者這樣的勞工和一般的勞工是不一樣的,所以應該要把記者的新聞專 業自主權列入勞基條件的保障當中。 但還是認為新聞傳播學系應該要留著,就像是媒體識讀也是要從新聞傳播學系開始培養人才。而置入性行銷氾濫其實也是新聞 教育的問題,所以才要在學術當中進行改善。
胡元輝-
在公視做總經理的時候,總經理要和編輯部簽公約,不能干涉新聞自主;今天置入性行銷的問題,傳播學界當然要負一定的責任,因為可能有一些老師認為置入性行銷是可以接受而妥協了,所以若是學生對於置入性行銷有任何問題,也應該要和老師交流溝通。
在以往不是本科系出身而進入新聞媒體的新人們其實是有許多憧憬的,認為可以改變社會,但是現在很多不是本科系出身進入新聞媒體的新人們,已經對於現今的商業主義體制妥協了,所以現在新聞系學生是更有sense的。

Q4:若是要法規來規範置入性行銷,為何不要讓政府砍預算就好了?
A4:
陳曉宜-
為何會推預算法,是因為一開始都從NCC的廣電三法來推,但是NCC只能管到廣電不能管到報紙,所以才要從預算法來推動;而關於政府預算不能砍的部分,是 因為政府本來就有所謂的宣傳預算,只是應該要規範這樣的預算可以辦活動做宣傳但是不能花在新聞置入上;不過現在預算法也有規定,在政府捐助50%以下的團 體是不受規範的,這就是個漏洞。但至少有預算法的存在,審計部就有監督的必要。
黃哲斌-
一開始的置入性行銷可能是公民運動,因為政府是拿公民的錢,所以可以用公民的力量去監督政府不做置入性行銷,未來關於商業置入,可能可以用消費者運動來做抵抗。

Q5:剛進入媒體時,一定會被要求跑業配,那怎麼樣可以像陳記者說的那樣在一開始就培養自己的風格。
A5:
陳曉宜-
在體制內抵抗十次有九次是失敗的,但是至少要有抵抗的意識。而也無法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來教授怎麼去抵抗,但是有一些資源是記者可以運用來抵抗的,例如抵 抗的意識、資歷、或是工作經驗的累積等等。即使抵抗常常失敗,但是還是要去做,小記者當然常常會被欺負,但是總有一天會是大記者或是主管,所以要存有這樣 的意識。
黃哲斌-
一直保有抵抗意識是重要的,而不進入媒體的話就沒有抵抗的機會了。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反收買講座,5月19日,讓我們一起共同來面對這無可逃避的問題

這是反收買新聞講座的第二場講座,這一次我們的主題將鎖定在置入性行銷對新聞工作者勞動權利的侵害上,而世新大學素來以培養台灣的傳播、新聞人著稱,甚至可 以那麼說,世新畢業的傳播人佔據台灣傳播圈的半壁天下,以此形容這所學校甚至也不為過,而這就是我們選定世新大學作為講座的第二站的最主要原因。

在 這場講座中我們邀請到三位主持人與講者,在傳播圈的實務界皆素有所長,中正大學的胡元輝老師,從聯合報記者到自立晚報、TVBS與民視新聞部,也擔任過中 央社社長與公視總經理,無論是媒體的實務與管理經驗,可說跨足了實務與理論。而現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的陳曉宜,擔任過雜誌與報紙的記者,而現在除了是自由 時報財經組召集人外,亦是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的執委,先前她更製作了三大版專題揭露新聞置入性行銷的問題,可說是在傳播體制內進行改革的媒體人。而另外一位 媒體人黃哲斌則是選擇離開中國時報,開闢了【第一此買新聞就上手】部落格,揭露了長期以來政府收買新聞的事實,也先起了社會議題廣泛的討論。

因 此,在這一場講座中,我們邀請到三位媒體人,跟我們一同來思考,新聞的置入性行銷對於記者勞動權兩者之間的關係,這一個問題對於以後將是媒體人的朋友們擁 有切身的關係,也許您現在很疑惑,也很焦慮的在思考:以後身為一個記者時,面對業配新聞時,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因此,在這一場講座中我們邀請您一同 來思考,當我們面對置入性行銷新聞時,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心態為之,同時,身為未來的新聞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519日,下午兩點,讓我們一起來思考, 這一個讓我們無法逃避的問題。

﹝講座主題﹞:置入性行銷對新聞工作者的危害

﹝講者﹞: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胡元輝(主持人)

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部落格格主   黃哲斌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執委  陳曉宜

﹝地點﹞:世新大學,傳播大樓CB307

(世新校內地圖:http://www.shu.edu.tw/about/about_visitMap.htm)

﹝時間﹞:5/19下午14:00~16:00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政治大學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政治大學

傳播學生跨世代對談
紀錄:沈昆賢

四月最後的禮拜四,是大學生期中考 的生死大關。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與台灣新聞者協會敲定此時進行【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的第一場講座:「傳 播學生 跨世代對談」其實面臨了很可能乏人問津的窘境。然而,在政治大學這個傳播重鎮,這樣難得的講座却大大的發揮了影響力,吸引了不少同學到場聆聽傳播學界的資 深老師─翁秀琪教授,與她昔日學生:前中時記者黃哲斌及傳學鬥的田育志的精采對談。不僅僅是新聞系的同學舉班前來聽講,也有不少非本科,甚至是外校的同學 一起參與這場活動。以下記錄了這場對談的內容,提供給未能到場的朋友做為參考。

講座開始時,活動的主持人翁秀琪老師首先帶來了一段生動的開場,除了介紹與談人,也簡略描繪了她所經歷的成長過程。「今天我們這邊有六字頭、四字頭,還有 二字頭的年齡!我都已經六十歲了!」她笑著說道。身為政大1970年代畢業的校友,她帶著我們回到約莫四十年前的校園,描述了那「每個月必須到四維堂參加軍 訓和集會」的威權年代。那時,無論是校方或是媒體上司都強烈的「希望」學生們入黨,雖然學生進入媒體業(那時以中央社、中央日報為大宗)這句可以刪除, 在某些媒體(例如當時的三家電視台)能夠「單月領單 薪,雙月領雙薪」,但工作卻相對的沒有新聞自由可言。「那時在各大媒體,有支熱線直通國民黨中央黨部的文工會!」這和現在的媒體行業可是大不相同。比起現在的新聞自由,以前 的環境確實是更為險峻。然而,她也語鋒一轉的提到,現代的媒體業雖然沒有了政治力的干涉,卻因大量的小媒體叢生進而分割廣告大餅,使記者的薪水銳減。在記 者的生態上,這樣的改變造成了不同的困境,也相當值得我們探討。

在翁秀琪簡介完過去的年代後,1965年出生的黃哲斌緊接著介紹自己。 「我以前只有翁老師的課不敢翹!老師很兇的!可是當然也影響我們最深!」曾是 翁秀琪學生的政大校友黃哲斌笑著說。除了提到以往的師生關係對他在職業生涯中有相當影響外,他也表示梁啟超「文人有一支筆就可以幫助社會」的理念是促使他 就讀新聞科系,並且進入報社工作的重要因素。然而,開始在中國時報工作後,他的理想却不盡然符合在學時的期望,也體會到與翁秀琪完全不同的時代感受。「我 們的年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他引用雙城記的名句說。戒嚴的解除一方面給予了這個年代新聞自由,却也讓媒體開始泛濫,利潤減少。甚至,記者的年 終獎金一年可以下降兩個月份的薪水。在政治力還是對媒體有掌握度時,金錢價值卻也開始控制媒體內容─記者們可以為了要賺取更多酬勞,以對價出售的方式售出 新聞!「這是一個從新聞局到新台幣的媒體時代!」黃哲斌既打趣也帶諷刺的說道。他已經分不出究竟是政治力的箝制還是以拋售新聞做為考績何者更為可悲。或許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體悟,方使他義無反顧的辭職,投入反收買運動。

1988年出生的田育志,目前則是政大新聞研究所的學生,也曾受教於翁 秀琪。他提到,自己在大學時,由於就讀財經科系,所以對現代商業力量決定一切 的現象相當有感觸。也正是這樣的體悟,使他加入了已成立16年的傳播學生鬥陣,並且願意就讀新聞所來試圖扭轉這樣的情勢。由於和在場同學身處同一個世代, 他和現場的同學們說:「有一天,我們都要跨出業界。」他認為學生們不可以在進入業界後,仍然受制於商業力量之下,而不知什麼才是正確的新聞倫理。他舉了 「我們還要新聞系嗎?」這篇當紅的文章做為例子。如果記者們可以這樣侵害新聞倫理,或許正如這篇文章所說,新聞系的教學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他認為,我們 必須追尋式微的典範,再度創造即使如翁秀琪所成長的戒嚴時期仍然存在的新聞工作者的尊嚴。


傳學鬥田育志與談

延續著田育志的熱忱,主持人翁秀琪將話題導向「置入性行銷」這個近來最嚴重的媒體問題。她認為,若以自由主義的脈絡來看,媒體本該是「第四權」,應以監督政府的作為為職志。然而,使用置入性行銷手段的政府跟企業却以收買新聞的方式連帶收買了記者本身,使他們收了錢後「拿人手軟」,完全喪失了公正獨立的監督 權。翁秀琪舉了她的年代中,聯合報記者徐瑞希的案例作為例子。徐瑞希由於報導了對報社老闆的朋友不利的新聞,而被老闆開除。這個內部新聞不自由的案例,在 今天仍然藉由置入性行銷的形式在發生,只是壓迫者變成了以錢收買新聞工作者的企業。「我們念茲在茲的就是新聞自由啊。」翁秀琪說道。然而,置入性行銷却持 續的對記者的尊嚴和中立造成傷害!

翁秀琪老師開場

黃哲斌緊接著以他2000年後轉入中時電子報的經歷作為例子。他回顧,置入性行銷在那時已經悄悄的入侵網路新聞,但中時廣告部在那段時間還暫且不敢 明目張膽的要求置放收買的新聞。「有大客戶想把促銷登成新聞……」他們會害羞的向黃哲斌等新聞編輯們要求。那時的編輯部,還可以捍衛新聞倫理,悍然拒絕刊 登商業消費資訊。然而,隨著各大媒體開始屈服於置入性行銷,廣告部的態度也日漸合理化,成了「嘿,這篇是業配喔,要登。」在被任意要求,被強制的登出不該 登的新聞的情況下,黃哲斌漸漸的連新聞自主調查的工作樂趣都沒了。「這就好像一方面在監督花博,一方面卻又在另一個版面拍郝伯伯的馬屁一樣。」最後,由於 無法忍受這種精神分裂式的產業,黃哲斌也只好以辭職抗議。

田育志則接著以其學生的觀點分享他對置入性行銷的看法。由於「業界已經喪失了 學校能提供的倫理教學」,所以他選擇進入傳播學院,拾回喪失的倫理。他 認為,新聞跟行銷絕對不能劃上等號,否則人人都可以當上記者,以獲利導向來報導。這時,記者就不能被稱為記者,而是「妓」者。但,年輕的他同時也對未來抱 持希望,認為每一個有正確認知的種子一起集結力量,就能突破置入性行銷的限制!

翁秀琪延續了這股改變的希望,介紹了許多的NGO給現場的學子,包括了從媒體改造學社、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以及田育志所屬的學生團體傳播學生鬥 陣。黃哲斌則是進一步的闡述他在社會運動界進行的反收買運動。不僅有補足公部門法律漏洞的政治運動、阻絕商業購買的消費者權益運動,還有以讀者壓力進行無 形監督的公民運動。除了這些運動,他也認為媒體必須學會自律,並且有更多了解新聞倫理的清流進入媒體,才能從內部進行真正有效的改革。因此,他鼓勵現場的 學生不要害怕進入媒體產業工作。「如果你被要求作一件業配,你就在平常寫更多支持弱勢的報導,作好自己,等到有能力的時候再來改變!」他鼓勵道。而在這些 巡迴講座的推廣中,相信也會有更多潛藏的未來記者會有正確的想法,進而像田育志期許一般,集結起改變的小力量,讓媒體界更加的公平、合理!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反收買校園講座,28日,我們政大見

由媒觀與記協共同主辦的反收買新聞講座第一場將在28日的政治大學舉行,在這一場講座裡面我們希望能夠進行一場跨世代的對談,因此,我們邀請了翁秀琪老師、黃哲斌大哥以及長期關心媒改運動的學生團體-傳播學生鬥陣來進行對談。

翁秀琪老師,相信對傳播有興趣的朋友們對老師並不陌生,老師所寫的《大眾傳播理論》是好幾個世代學生在了解傳播理論時所必讀的經典讀物,而兩位與談人:黃哲斌與田育志(傳學鬥),則皆是翁老師的學生,只是,一位抱著理想在傳播圈中衝撞,最後掀起了一場小革命,使國家收買媒體這個議題被廣泛討論,甚至最後促成第一階段修法。另一位翁老師的學生,則是對媒體有著熱誠,因此致力於改善目前媒體的環境,不久的未來將成為一個媒體的勞動者,而這兩位與談人在這一天下午將會回到校園,重新再與老師面對面,談談自己這幾年的所見所聞,與老師分享,同時也與你分享。

兩個世代共同面對同一個主題:媒體被國家與商業收買,抹煞了傳播人的自主性,這個主題或許嚴肅,然而,卻是血淋淋發生在目前傳播圈的一個關鍵課題,因此,也逼著我們不得不去思考這一個問題,或許你對傳播充滿著理想、熱情,未來希望作為一個媒體人來實踐你的理想;也或許,你對傳播充滿著憤怒、失望甚至是絕望,因此這輩子不可能再走傳播這條路;甚至,你對傳播還是懵懵懂懂,有著想要了解的興趣,也或許,你只是大學志願卡剛好落點在傳播科系,因緣際會來念這個系,不管你是哪一種人,我們誠摯的邀請你在這一個下午,與我們一同思考、探索或是找尋下一步的出路,親愛的朋友們,我們28日下午在政大見。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4】媒體黑手—解析新聞的置入性行銷

本場活動採預先報名制,報名方式為:
1.臉書按參加者。
2.或請來電或電郵
02-23410044
journaly@ms10.hinet.net
註明參加反置入講座。

﹝講座主題﹞:媒體黑手—解析新聞的置入性行銷

﹝講座內容﹞:我們也許會認為現在的劣質新聞充斥著台灣的新聞台,但我們或許並不知道目前的新聞將近一半以上是政府的政令宣導與商品廣告,在這邊我們要說明為甚麼當新聞變成廣告時對我們的危害為何,同時,我們有沒有什麼樣的作法去改變目前的媒體現狀?

﹝講者﹞: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魏玓(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桃竹苗地方新聞工作者兩名 
     (因業務關係講者不方便透露單位與姓名,煩請見諒)
﹝地點﹞:清華大學 實齋講堂

﹝時間﹞:5/23下午14:00~16:00

本講座由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與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共同舉辦

政大媒體勞動權資料庫協辦。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3】媒體黑手—剖析新聞的置入性行銷

﹝講座主題﹞:媒體黑手—剖析新聞的置入性行銷

﹝講座內容﹞:我們也許會認為現在的劣質新聞充斥著台灣的新聞台,但我們或許並不知道目前的新聞將近一半以上是政府的政令宣導與商品廣告,在這邊我們要說明為甚麼當新聞變成廣告時對我們的危害為何,同時,我們有沒有什麼樣的作法去改變目前的媒體現狀?

﹝講者﹞: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所長 陳炳宏(主持人)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  林朝億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執委  陳曉宜

﹝地點﹞:台灣師範大學 ─正302教室
(師大校內地圖:http://www.ntnu.edu.tw/ga/map/images/ntnu_map1.jpg)

﹝時間﹞:5/25下午19:00~21:00

本講座由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與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共同舉辦

政大媒體勞動權資料庫協辦。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2】置入性行銷對新聞工作者的危害


﹝講座主題﹞:置入性行銷對新聞工作者的危害

﹝講座內容﹞:當政治與商業的置入性行銷已經開始干涉新聞人的工作內容,甚至一步步的在衝擊我們的理想時我們該如何面對?另外,身為未來的新聞工作者的我們是否可以改變目前的現狀。

﹝講者﹞: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胡元輝(主持人)
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部落格格主   黃哲斌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執委  陳曉宜

﹝地點﹞:世新大學,傳播大樓CB307
(世新校內地圖:http://www.shu.edu.tw/about/about_visitMap.htm)

﹝時間﹞:5/19下午14:00~16:00

本講座由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與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共同舉辦

政大媒體勞動權資料庫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