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清華大學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清華大學

2011反收買新聞校園講座:清華大學
時間:2011/5/23 PM 2:00-4:00
地點:清華大學實齋講堂
講者:
魏玓(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桃竹苗地方新聞工作者一名 
(因業務關係講者不方便透露單位、姓名以及現場活動照片,煩請見諒)
紀錄: 沈昆賢

在政大、世新兩所傳播重鎮學校的講座結束後,我們決定離開台北,前往其他地區的學校進行交流。這次,我們來到了清華大學,並邀請交通大學的魏玓老師以及新竹的一位地方記者,以切實的經驗來告訴當地學子們置入性行銷的不妥,及其延伸出的媒體亂象。

其實,魏玓認為,置入性行銷當然是個需要吸引更多學生及社會大眾關心的議題。但政府跟社會習慣性的忽略時事議題,以及媒體只有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才進 行報導的風氣,都是造成學生不清楚置入性行銷等社會問題的原因。地方記者接續魏玓的看法,也開玩笑的表示:「你們學生多久沒看正經的新聞,可能自己都忘 了!而且清大的學生只愛看影藝消息、兇殺案,以及棒球三種新聞資訊!」他認為,這三種新聞都是帶有強烈話題性的新聞。

而從地方記者舉的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觀眾往往只偏好畫面取向、議題中心的新聞內容。「現在需要畫面需要到甚至沒有畫面就自己做動畫!」也因為這樣的需求,才會餵養媒體新聞灌水,及新聞沒有品質的壞習慣。

稍微提到媒體新聞內容的問題後,兩位講者順勢切入了核心的問題─置入性行銷。地方記者提到,他最近去報導新竹米粉節、貢丸節等沒有實質意義的新聞,都是因 為新竹市政府編列了媒體預算給大媒體,高層才會指派他們一定要去報導。當然,他認為這是相當荒謬的。「如果報導大地震完後,突然又報導了一則商業置入新 聞,教你怎麼種芭樂,那不是很奇怪嗎!?」他質疑道。無奈,政府跟企業不斷的以金錢干涉新聞倫理及記者工作自由,也連帶的把新聞品質往下拉。然而,地方記 者同時也指出,對於新聞品質的下滑,民眾本身也要負起相當責任。

他以監視器畫面充斥近來的新聞做為例子。在他的工作經驗中,許多的監視影帶都是民眾主動提供給電視台的!當媒體以這種方式餵養大眾胃口時,沒有自覺 的大眾竟然也開始助紂為虐,實在令人感到害怕。於是,在社會大眾麻痺的情況下,他就必須繼續報導兩岸合唱節、新竹市博館的開幕,甚至拍攝五次關西番茄園! 好玩又諷刺的是,就連番茄園的老闆都已經不知道還有什麼好報導的了。

在置入性行銷的影響之下,地方記者認為大量沒有價值的新聞(或者是前面提道的聳動議題導向的新聞)會擠掉更多重要的社會新聞。而除了民眾之外,記者 本身當然也是推波助瀾的角色,應該檢討。其實,新聞的價值應該在於真正對社會有助益的資訊及故事。現在的「娛樂性、聳動性」,以及服務金主的置入性新聞, 卻早已完全取代了媒體存在的實質意義了。

魏玓老師接著熱情的希望現場同學多多發表意見,並且將講座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有位同學首先問了第一個問題─究竟,媒體品質低落的新聞,是觀眾造成 的,還是媒體餵養觀眾的?「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地方記者表示。他認為,觀眾有時過於被動,對於劣質的新聞最多只會以關掉電視來抵制,卻不知 道這樣對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我們需要培養耳聰目明的閱聽人。」他說。否則的話,能夠要求改變的人不出來改變,而被餵養胃口的「麵攤中的觀眾」還是一樣 捧場的一邊吃麵一邊看著電視。「最後我們得到的結果就是雙輸!」更悲慘的是,魏玓說,除了永遠不退的政治力,商業邏輯也開始加入麻痺閱聽人的戰局。「從以 往的權力關係,媒體和企業跟政府現在是購買關係!」他更認為,購買關係比起權力關係更加難以察覺,因此也更容易麻痺閱聽人!「政府、市場,以及社會大眾的 鐵三角中,缺少了社會大眾參與的這塊角落!」魏玓呼應了地方記者所說。不過,魏玓認為,除了社會大眾要更加積極,媒體自己當然更應該主動改革自己。否則, 社會只會因缺乏正確及有用的資訊(「事實」),而更加的焦慮。

地方記者為了使現場的同學對於問題的嚴重性有更清楚的圖像,分析了更多的新聞問題以供同學參考。首先,他談到了置入性行銷是如何議價的過程。他以晚 間新聞為例,告訴我們一則70秒的新聞就可以賣出15萬的天價。「而且,在報導『某校』百年校慶時,電視台也收了不少錢喔。」幽默的地方記者說。正是因為 有這樣議價的空間,新聞台為了賺取更多利潤,常常「看有多少新聞就擴大多少,簡直就是市場導向新聞學。」另外,他也提到了現在的新聞常常為了聳動的畫面, 會不顧真實性的去安排劇情,這當然也是不對的。當日本連一間24小時播報新聞的電視台都沒有的時候,台灣卻有九間,不僅僅使新聞製作變得粗糙,也因為激烈 的競爭而使品質日益下降,造成上述的問題。

但,另一方面,兩位講者也希望同學及社會大眾「不要當偏執狂,否定所有媒體」。為了避免前面提到的「雙輸」局面,我們不能把所有的消費資訊及美食新 聞都當作置入性行銷,而應該有技巧的去修正(而不是廢除或抵制)消費新聞。魏玓認為,消費資訊是應該被報導的。然而,這類的報導首先都必須建構在記者的專 業倫理之上。地方記者接著舉例:「如果你們有機會看到日本的美食新聞,就可以理解什麼叫專業。或者,BBC一個節目叫TopGear,就正大光明、不收錢 報導優良的車種。」相比之下,台灣的美食新聞常常報導一些並不那麼美味的食物,則是背後隱藏的問題。「台灣的新聞都把專業的精力浪費在兇殺報導,外國報導 15秒的新聞,台灣則是把每個殺人細節都詳細報導,花上5分鐘!」地方記者諷刺著說。

緊接著,有同學詢問:預算法通過之後,目前的置入性行銷是否還繼續倡狂?地方記者的回答是令人樂觀的。「政府的置入性行銷目前兩個月只剩下一則 了!」他說。可惜的是,有些新聞本來具有高度的新聞價值,是記者們應該主動自發的去調查報導。但預算法通過後,卻因為NCC可能會介入調查,而使電視台不 願報導。地方記者以政府改善南埔村一案為例,指出媒體為了避置入之嫌而毫不報導,是一件可惜的事。而且,他也指出,目前電視上商業置入的新聞還是無所不 在,相較於需要公開標案的政府單位,商業的收買是無法調查的!記者必須學會根據自己的倫理標準行事,判斷新聞性的高低及對社會的重要性,來進行報導的篩 選。

時間過得很快,在不斷的提問與回應中,講座也要來到尾聲。這時,一位同學替在場的所有人提問了最關鍵的問題─究竟該怎麼面對這樣的媒體環境?魏玓首 先明確的指出,社會各個層面的識讀教育雖然無法立竿見影,卻是必要的程序。接著,他也提到了結構方面的問題改革,包括公視無法和人民溝通以及平衡商業力 量、NCC管制商業媒體的方法有所缺失,可能妨害新聞自由或是無法治本,以及媒體內容本身的不足。地方記者也說:「媒體改革這件事不會有結論,但總是會有 希望!」他也認為民眾的改變是最重要的因素,當民眾不再麻痺,願意站出來改變媒體時,大眾批判的公共力會戰勝商業侵害的力量。最後,他也給現場的學生期 許,「越高級的知識份子往往越冷漠」,但其實正該恰恰相反!大學生也應該從自己生活中去關心這些深入我們的社會問題。而從這次的講座,講者及主辦單位也希 望看到更多人因此改變觀念,更加主動的去懷疑、批判,乃至於在有力量時有足夠的意識去改變不正當的一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